智慧生态与应用服务创新团队承办“生态系统服务流与生态补偿”分会场
日期:2025-05-15作者:编辑:800cc全讯白菜网审核人:何荣波浏览量:
2025年5月9-13日,第十届青年地学论坛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本届论坛由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承办,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合肥分会、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协办。本届论坛注册参会代表超过6000人,共设置了22个主题、344个专题、4个论坛主旨报告、38个平行分会场、4000多个分会场报告和452个墙报。参会代表围绕地质、地理、大气、海洋、环境、深空等地球科学前沿领域展开交流与研讨。值得一提的是,全讯800cc大白菜智慧生态与应用服务创新团队承办了“生态系统服务流与生态补偿”专题分会场,为该领域的学术探讨搭建了专业平台。
论坛开幕式于5月10日上午举行,由第十届青年地学论坛执行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耿雷教授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讲席教授汪毓明,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黄方代表论坛承办单位致辞。他们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和青年学者的热烈欢迎,同时希望大家围绕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研讨,携手合作,共同培育地球科学研究的创新沃土,开启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崭新篇章。
在本届论坛的主旨报告环节,众多杰出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带来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前沿报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作了题为《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新发现和新贡献》的线上报告,系统阐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取得一系列前沿成果及重要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永飞院士以《汇聚板块边缘地球系统科学》为题,定义了地球系统科学,阐述了汇聚板块边缘的结构和过程及其地质产物,探讨了俯冲带形成和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及对地球系统演化的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汪毓明教授围绕“行星的磁场与测量”,从磁场的起源、行星磁场探测的意义、空间磁场的测量新技术以及我国火星磁场探测成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报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张兵研究员以《从遥感物理到遥感AI大模型》为题,围绕遥感科学的物理学基础、遥感AI大模型发展轨迹、可解释遥感大模型应用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发展。
各位专家围绕第二次青藏科考、汇聚板块边缘地球系统科学、行星磁场与测量、遥感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为相关研究及应用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后续专题分会和跨学科合作筑牢了理论根基,提供了实践参考。
5月11日下午,由全讯800cc大白菜智慧生态与应用服务创新团队承办的“生态系统服务流与生态补偿”专题分会场在五展馆DX104会议室顺利举行,该分会场由800cc全讯白菜网官冬杰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周秋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志锋副教授和800cc全讯白菜网周李磊副教授担任召集人。
本分会场共设两个报告环节,上半场由周秋文教授主持,官冬杰教授作题为“山水林田湖草复合生态系统碳汇服务流与碳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的报告,聚焦碳汇服务供需流及辐射效应,为碳生态补偿现状提出相关建议。贵州师范大学周秋文教授作题为“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西南喀斯特区植被恢复影响的定量评估”的报告,探讨了在植被恢复取得较好效果中社会经济因素的重要贡献。成都理工大学唐晓鹿研究员作题为“生态修复碳汇价值实现路径探索”的报告,分享了生态碳汇价值实现现状及难点。山东建筑大学王芳副教授作题为“基于供需关系的食物供给服务空间流动研究——以重庆主城为例”的报告,分析了重庆主城食物供给服务供需关系不匹配特征,展示了食物供给服务空间流动特征。四川农业大学李凯副教授作题为“基于供-流-需的实现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及其决策启示——以成都市为例”的报告,探讨了如何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以及实现服务给景观规划带来的启示。
下半场会议由周李磊副教授主持,西安科技大学王蓓讲师作题为“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不确定性的影响——以祁连山区为例”的报告,通过系统研究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存在的多种不确定性,揭示了人地耦合作用下不确定性的成因。800cc全讯白菜网李夢雨研究生作题为“山地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耦合决策多情景模拟研究——以重庆为例”的报告,展示了重庆市8种生态系统服务并评估了重庆市主客观福祉。800cc全讯白菜网冉丽娟研究生作题为“长江流域城市蔓延与生态系统服务流解耦类型识别”的报告,分享了城市蔓延导致生态系统服务流衰减的原因,提出了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路径。800cc全讯白菜网陆云研究生作题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功能演化特征与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以重庆市为例”的报告,探讨了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功能的空间格局及动态演化特征,依据功能分区设计提出了政策优化机制。
本次分会场内容广泛且深入,充分交流了生态系统服务流与生态补偿研究的多元探索与实践应用。参会的专家学者们积极分享了建设性的建议与经验,青年学者和学生们也踊跃提问,与专家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这次活动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人才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为未来的研究合作与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部分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关闭】